築光築夢--杏服醫學服務隊

       「築光計畫」—其意義不僅僅是為孩子們築起一道光,在一次次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心中也被點起了一盞明燈,一盞指引我們找到服務意義的燈。

在本該悠閒沉溺於夢鄉的週六早晨,卻在五點半被惱人刺耳的鬧鐘聲吵醒,就這樣與意志力纏鬥了二十幾分鐘後,我終於帶點不情願地起身洗漱,換上smile T,準備下樓與夥伴們集合,搭車前往位於南投山上的民和國中。以上是我每次出隊前必經的掙扎,有些累人,卻十分值得。

「築光計畫」,顧名思義,是個希望在民和國中這群孩子們心中築起一道光的計畫。在民和的孩子們大多是布農族出身,而他們所處的環境,很多可能是從小成長於溫室的我們所無法想像的。小妮(化名)是個外表看起來十分有個性的孩子,黝黑的皮膚與被剃掉的鬢角,讓我對她的第一印象便是陽光熱情,果不其然,她的確十分活潑,常纏著我們和她聊生活、聊八卦;然而,在一次上山時,卻得知她被記了一隻大過,理由是她在某天上課時間喝得酩酊大醉,在教室發酒瘋,聽到這裡,我和夥伴們無不瞠目結舌,一個國一的小孩居然會喝酒喝到這種地步!更令我們無法想像的是,她其實有長期酗酒、抽電子菸的習慣,另外,她還時常無照駕駛,甚至會開車載著爸媽從南投山上開到台中市區。有次我見她在大熱天穿著長袖,問她:「這麼熱,你怎麼不穿短袖?」她一臉稀鬆平常地跟我說:「我右邊身體還有手都是傷口啊,因為我騎機車摔車。」仍處於震驚狀態的我,只能盡我所能地勸她少喝點酒、少抽點菸、開車騎車小心一點,寧願慢一點也不要發生意外,並跟她說:「如果妳有一天騎車發生什麼意外,那我真的會很擔心、很傷心啊!」

    其實,無照騎機車對民和的孩子們,算是常態,而且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不戴安全帽的。乍聽之下有些荒謬,但仔細想想,我若是住在又陡又遠的山上,應該也不會想要每天走路,是我也會選擇騎機車吧!這麼一想,其實無照駕駛的行為雖然違法,但對民和的孩子們來說,其實蠻合理的,我們所需要做的,可能並不是徒勞無功地禁止他們騎車,而是導他們安全駕駛;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或許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

         民和還有個孩子叫幸福恩,光聽名字就讓人直覺地感到幸福,而他也確實是個讓人備感幸福的小孩。很多時候我們在帶活動時,底下的學生或許是對上課形式沒有太大興趣,常常自顧自地滑手機,不理台上講者,這時候福恩永遠是那個最踴躍參與課堂的小孩,不論講什麼,他都會給予非常熱烈的回應。有次我們的活動主題是「我是老闆」,希望孩子們從此活動中能對自己的未來有些想像,而福恩說他想當一名咖啡師,開一間叫做「幸福咖啡館」的店,泡咖啡給大家喝,並且鉅細靡遺地描述了他對咖啡店的規劃以及他現在所需要、或正在做的努力,聽到這裡,我的心中真是洋溢著滿滿的幸福!一方面是感動於他能將我們規劃這個活動的主旨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一方面也替他能夠擁有如此明確的目標感到十分高興。

福恩雖然外表看起來是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其實內心十分溫暖成熟。曾有一次,他突然無厘頭地問我:「你們會不會覺得我很煩啊?」我當下忽然感到一陣鼻酸,強忍我差點掉下來的淚水反問他:「你怎麼會這樣覺得?我們並不覺得你煩啊!我們都很喜歡你欸,因為你每次都給我們很多回饋。」我至今還是不知道他問我這個問題的確切原因,但我想,也許是因為他其實非常在乎我們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們對他的看法,而且不想造成我們太大的負擔吧!

令人感到無比幸福的福恩,每次在我們上山時都充斥著滿滿的正能量,只有一次,他的心情明顯比較低落,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的父親在當背工時發生了一點意外,我們也才知道,原來他有時候也會跟著父親一起去當背工,貼補家用。之前帶隊的學姊曾和我們說過:「民和的孩子們,無論是多麽天使的小孩,他們大部分所處的環境都不會是天堂。」是啊,在福恩的例子中,他在我們眼裡是個善解人意的天使小孩,然而他卻必須在這個年紀賺錢貼補家用、及面對父親發生意外的事情;在其他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中,有些涉及嚴重的校園霸凌、父母酗酒、或甚至,許多我們難以想像的犯罪問題,他們時不時會向我們分享這些事情,且常是以一種淡然到近乎可怕的口吻說著,好像這些是家常便飯似的,在這個看似「中二」的年齡裡,他們某方面來說,其實比我們這群「大哥哥」、「大姊姊」們來得成熟,只因成長環境迫使他們必須早點長大。

而他們的成熟,也時常令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像是在有次主題為「家」的活動中,我們帶他們回部落拜訪長輩,期望使他們反思,思考自己能為部落帶來什麼幫助;儘管在長輩家中時,部分孩子有些害羞,但在回到學校反思時,他們卻給出了許多具體且有深度的答案。有些孩子分享了他們與長輩相處的感受,並嘗試理解長輩們給出某些反應的原因,另外,在問到這次回部落有無發現部落能夠改善之處時,其中一位孩子更是說:「對於部落,我比較擔心的是高齡化問題,我擔心將來部落裡只剩老人,沒有人可以照顧,而且這樣也會造成布農族文化的消失,像現在我們這一輩的小孩,會講族語的其實不多了。」他明確地點出他的擔心,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由此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對身邊很多事物的思考是遠超乎我們想像地深刻啊!

在服務過程中,我與夥伴們都不斷地在尋找著我們上山的意義,雖說在加入這個計畫時便知道自己上山是為了「要在孩子們心中築起一道光」,但對於「築起什麼樣的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築起光」,我們卻是十分茫然,且在追尋上山意義的途中,我與夥伴們甚至一度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在面對一些我行我素的孩子們時,我們感到無力,好像做什麼都沒有幫助;在面對家庭環境複雜的孩子們時,我們亦感到有些無力,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介入他們的生活中,直接遏止他們嚴重的校園霸凌、也無法介入他們的家庭中,阻絕一些可能會養成他們壞習慣的事物。然而,在一次次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也在我的心中點起了一盞明燈,一盞指引我找到服務意義的燈。

透過這盞燈,我意識到,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很直接地改善他們的環境、糾正他們的行為,而是透過每次的活動,就算只帶給他們一些刺激也好,讓他們思考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使這些想法如同星星之火般,在難以察覺的情況下逐漸影響他們,幫助他們在未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甚至回饋部落。我想,我們上山的目的,正是在他們心中築起一道如此微弱卻不可忽視的光、一個等著他們去實現的夢想吧!

文/廖婉均(中國醫藥大學杏服醫學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