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責任或美德?--知善社

       莊子曾與惠子同遊於濠梁,看見魚兒們優游於水中而言道: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而惠子則不甘示弱地反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因此而開啟了一段為人樂道的辯論。那時候的魚群,是快樂的。

         然而,如果莊子可以來到現代,愛好自然的他必定再次走上大橋,想要瞅一瞅橋下的生態,那麼,當他俯身望向滿是塑膠垃圾的河水時,我想他必定是驚嚇萬分地看了一眼後,便落寞地抬起頭,任淚水劃過兩鬢,紅著眼眶告訴眾人,他不忍心再看多一眼。

         今年四月的某一天,我在系上的群組偶然看見了一個正在招募志工的活動:由知善社所舉辦的淨溪。雖然我並不是知善社的社員,但因為從小在新竹頭前溪旁長大,溪流之於我,一直是一個崇敬且意義非凡的自然聖物,所以我便邀請了一些朋友們一同參加。

         「跟著知善社一起去淨溪吧」這項活動,是由台中多所大學以及高中的服務性社團所共同舉辦,包含兩個項目:上半日去筏子溪淨溪,而下半日則是藉著講師的引導共同討論與反思。

         在眾多志工的努力下,這次由志工們撿起的垃圾總量為334.26公斤,大部分的垃圾都是塑膠容器、吸管,但也有發現少量的家庭廢棄物被直接丟棄在河岸,例如床墊、以及一些破舊的電器用品。

         筏子溪每月都會有不同的志工團體來淨溪,而幾乎每個月撿起的垃圾量都有增無減,也即是代表,每個月仍舊有大量垃圾被丟棄於筏子溪流域,但在志工團體定期努力不懈地淨溪下,筏子溪才能維持這脆弱的生態平衡。也就是說,志工團體正與溪流汙染進行一場沒有退路的拔河,只要稍稍鬆開手中的麻繩,便會使得溪流遭受嚴重的塑料汙染,水中生態系更會因此遭受永久的破壞。

         但是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調查,全台灣河川的塑膠微粒濃度,以西南部的八掌溪最為嚴重,其次為高雄的後勁溪,而再其次為基隆的和平島海域,我那日親眼所見,滿是塑膠垃圾的筏子溪相較於其他溪流竟然算乾淨。調查也指出,民生塑膠是塑膠汙染中的最大宗,包括難以分解的硬式塑膠(瓶蓋),以及各類用於包裝食品的軟塑膠,如塑膠袋。

         「不隨手丟垃圾」、「落實垃圾分類」等口號在台灣已行之有年,而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政府更推行環保筷、紙吸管等產品以求減少塑膠用量,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塑膠垃圾在河川與海洋中呢?

         我認為,那是因為「不隨手丟垃圾」、「落實垃圾分類」等行為在台灣沒有被認為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而被認為是美德的展現。因此,民眾往往為了貪圖一時的便利而打破規矩,根據我多年對於同儕的觀察,多數同學在丟飲料瓶時都毫不猶豫的將吸管、瓶蓋、塑膠杯等配件通通丟入一般垃圾,其實大家都知道塑膠杯、瓶蓋是可以回收的,但不願意舉手之勞、花時間去分類。

         可想而知,許多容易產生大量塑膠垃圾的企業想必也是遊走於環保法令的邊緣,並未認真看待垃圾回收以及善盡社會責任。小至個人、大至企業,其實都沒有認真看待環保議題,而是抱持著「做了是美德一件、不做也不會怎麼樣」的心態,這也便是「跟著知善社一起去淨溪吧」這項活動所主要想改變的。

         參與淨溪團的志工,或許也曾抱著僥倖的心態面對環保,但隨著親手拾起一片又一片的垃圾、看著原本滿是垃圾的河畔再次蒙上生機,每個人都會告訴自己:「必須承擔身而為人對於地球的責任、為環保盡一份心力。」這便是這次淨溪活動希望傳達的理念。

         當越來越多人將環保視為責任,並加以遵守,甚至向朋友、親人推廣,政府才會制定對地球更友善的法律政策,企業才會將永續發展視為營運的總目標之一。我想正是因為如此,主辦方在宣傳活動時,才會有一句口號:「淨溪,也是淨心」,藉由親身的勞動來憶起心中對於自然的撫育之恩,進而產生的效益,並不只能用淨溪一天所拾起的垃圾總量來衡量,因為這樣的精神,可以一次的又一次地傳承,有著無邊的影響。

         在了解到主辦方的主旨是在於精神的傳遞後,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可以讓主辦方事半功倍,那便是運用文字的力量,讓即使沒有參與到淨溪活動的人,也可以得知有一群人正為地球與污染奮戰,而他們肩上的重擔,可以在眾人的幫忙下減輕。因此我決定提筆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讓大家知道,為地球服務,是最為快樂的一件事。

文/洪崇恩(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