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日光社區-照護關懷據點」:教會與社區的互動創造亮點

      隱身在一個大樓社區內的教會,是如何成為台中市政府評鑑年年獲優等獎及特別獎的長者服務據點呢?林惠明傳道說:其實當初選擇買下這個據點的時候,團隊就有討論在裝潢上所想要服務的對象是哪些、想要給與來這個據點的人什麼樣的感覺;身為基督徒的我在這時候就會前往禱告,尋求神的幫助,教會的牧者也很有智慧的跟我分享要成為「做光做鹽的教會」;之後看到這個社區正在出租,但因為出入都要經過警衛室,一開始會有許多不容易,擔心住戶會擔心有維安的問題;承租之後為了得到社區住戶的認同,教會的人員循著聖經的教導「學習耶穌彎腰做僕人、愛鄰舍」一步一步的與社區住戶成為好朋友,也常為三木社區辦活動,到現在教會已成為這個社區的亮點。

最早從15年前開始是叫《銀髮加油站》,主要是看到社區內有許多長輩加上社區的無障礙空間規劃做的相當完善,讓林傳道與教會這邊開始決定做長者關懷的服務;四年前改名為《三木日光社區-照護關懷據點》,長輩服務的規劃上也有分群,像中國醫學生服務的對象就屬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長輩,約莫80歲以上的長輩;另外有一群長輩是所謂的知識型長輩,也就是現在所謂55~70歲年齡層的「壯世代」。兩邊的活動與規劃都會不同,例如對「壯世代」的長輩活動規劃偏向新媒體、自癒力、體適能等規劃課程等。

       以「《箴言16:31》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為主軸,連他們活動的服裝都是以這句經文來設計Logo,希望長輩來這邊可以得著智慧(W)與健康(H),也希望這邊的長輩能有一個很好的支持系統。

場地設計使以新媒體為概念作設計,目前有穩定參與的長輩約40多位左右,在電話關懷的部分約有50多位,總共約100多人;課程規劃上動靜態都有,因為設計是以新媒體為主,課程中還有教長輩玩直播,而這樣的活動設計讓三木據點的志工受邀到市政府分享;也因教會持續輔導長輩使用新媒體,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間幾乎沒受到影響,所有的活動能夠從線下轉到線上,可以說是無縫接軌,連市府單位都相當佩服。

       教會活動中的「祂和他的故事」、「我的閃亮日記」和「我是閃亮記者」都是記錄長輩的小天地,他們成立小組,讓長輩都可以在這個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服務理念,也讓小組內的成員像家人一樣建立支持和安全的分享環境。其實在這樣的活動當中長者可以獲得成就感,也不會覺得自己好像老了不中用了。

       江玲朱老師講到中國醫藥大學與教會配合10年以上,現在的年輕人比較害羞,跟人的互動上比較陌生,我們學生則覺得教會的老師很好;我們以團康活動開場,幫助學生熟習這個環境與長輩,且三木的長輩都很親切,他們知道如何拉近距離,其實長輩喜歡與學生聊天,學生只要坐到長輩旁邊就可以感受到長輩的熱情!這樣的活動其實有助於未來中醫的學生在執業的過程更能了解年長病患的心或抓到溝通的方法;也因為服務的次數也愈來愈少,又是兩組交替,以至於學生比較難建立關係,不知道之前的學長姐們是否有把服事的概念做一個傳承?像之前有一年的學生,在復活節前後,特別演一齣戲劇給長輩看,是讓我比較驚豔的,覺得很用心。其實服務學習不只是辦辦活動而已,其實是要幫助學生學習與不同族群的人互動,團隊之間的合作或是讓同學不一樣的專長被挖掘出來等。

       林傳道表示教會過往的培育重點在兒童、青年,長者往往是容易輕忽的一塊,直到教會的牧師說:長輩才是陪著教會到最後的家人。從事長者事工15年,回想65歲來參與的長輩就一直陪伴著我們直到他回去天家;在這段時間裡是不是可以讓長者有更多的發展,打破那個年齡的框架,從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達到以老助老。對於壯世代的長輩規劃不只新媒體、也協助他們成為閃亮記者,讓長輩玩出不同的花樣,甚至也有幫長輩圓夢的企劃,讓他們70歲後有不一樣的開始

                                                               

                                                                文/張齡徽(中醫系)